物联未来网·频道

www.huwulian.com

当前位置:首页 > 频道 > 智慧城市 > 智能交通“蓝海”千帆竞发 海信副总裁陈维强:技术产品是我们的“铁饭碗”

智能交通“蓝海”千帆竞发 海信副总裁陈维强:技术产品是我们的“铁饭碗”

2021.10.11 12:43:15  来源: 环球网   作者: 管理员   字体:【
【导读】

【环球网科技报道 记者 王楠】“原先跑机场最不爱走重庆路,四十多个红绿灯挨个儿停,气得冒火。现在好了,顶多停个两三次就成,40多分钟就能跑完全程!”作为一名从业20余年的出租车司机,对于近年来青岛城市道路交通的变化,孙培龙师傅的感受非常深刻。


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青岛市汽车保有量已从20世纪90年代的不足30万辆,激增到如今超过300万辆,增幅高达十倍,而整个城市的拥堵却在大幅缓解。“原先我刚开出租的时候,青岛这路堵得可厉害,一堵就堵得死死的,动也动不了!你看现在,路上车多通行量更大,但道路堵死的情况基本碰不到了!”孙师傅说。


得益于“智能前端+交通控制大脑”的城市智能交通建设思路,青岛基于200余个多目标雷达检测设备,突破定周期控制,实现信号动态优化,对800余个路口进行了智能化改造,其中85%以上都实现了绿波协调控制,有效减少了司机的停车次数。而随着政府部门继续深入开展交通组织优化,用精细化的手段对个别拥堵路口进行科学规划治理,青岛市内道路正变得“愈发好走”。


而这一切变化都令“天天路上跑”的孙师傅印象深刻。在孙师傅看来,智能科技给青岛交通所带来的变化并非一朝一夕,在城市智能交通加持下,信号灯变得更加智能也更为“聪明”,诸如重庆路和福州路等常年拥堵路段已借此得到有效治理,而这一切成果在孙师傅眼中显得格外“了不起”。


发展之初充满坎坷


眼下,青岛交通正在城市智能交通体系的治理下变得井然有序。但回首国内城市智能交通发展之路,其间可谓充满了“辛酸”与“坎坷”。据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员王长军回忆,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国家组织科研团队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由此拉开了中国城市交通管控技术和系统发展大幕。但一直到2000年以前,受制于经济水平、技术能力、人才储备等诸多因素,国内智能交通市场由西门子、泰科等等国际巨头把持,仅一台信号机的售价便高达十几万元。


核心技术缺失导致的高昂建设成本,令国内城市智能交通在发展之初 “举步维艰”,但同时也令一部分民族企业看到了其广阔的市场潜力与发展前景,海信正是其中的代表之一。“我们专门花了几万块钱去调研,发现智能交通行业未来市场很大,而且国内没有形成领头企业和充分竞争格局,全国的底子都很薄弱。” 海信集团公司高级副总裁陈维强如是说。


作为国内较早涉足智能交通的一批企业之一,海信在该领域的“奋斗史”即是国内城市智能交通领域发展的缩影。在进军智能交通领域之初,海信便确立了信号控制系统和公共交通智能交通系统两条产品线。作为整个城市智能交通管理的核心,在信号控制系统研发过程中,彼时刚刚加入海信智能交通研发团队的陈维强,便吃尽了“苦头”。


陈维强回忆,在2002年前后,当海信交通信号机最早应用到烟台龙口时,他亲自带着研发人员在大冬天蹲在马路边观察信号机工作状况。“我在那边待了至少一个礼拜,而工程师则全程一个月。”陈维强说。


而在做公交智能调度系统时,彼时行业普遍面临车载电源不稳定等三大技术难题。当时身为总工程师的他,和技术人员一趟一趟的坐公交、记录问题、讨论方案。在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里,陈维强和技术人员都在公交车上晃悠,“坐得都快吐了”,终于找到了症结所在及解决方案。


正是源于对技术研发及服务的 “执念”,令以海信为代表的的国内企业开始有与国外厂商同台竞技的机会。而在陈维强看来,对核心技术的不断攻坚及沉淀,让海信乃至国内智能交通领域实现突破并走入“快行道”。


“我们的竞争力在哪?实际上还是在技术,技术产品是我们的‘铁饭碗’。”陈维强表示,正是由于海信坚信技术的力量,坚信进入每一个市场领域一定要有核心产品的沉淀,而智能交通领域亦不例外。


坚守品质赢得市场


随着海信等国内企业陆续涌现,智通交通领域的市场格局正由此发生改变,基于此,国内外相关企业的“决战”时刻也悄然而至。


2005年,北京数字奥运工程智能交通项目招标成为整个中国智能交通行业的转折点。据介绍,此次招标从硬件性能、软件功能,到售后服务,还有协议是否开放,都有较高要求,而国外信号机厂家如西门子、泰克都参与竞标。


值得一提的是,经过多轮测试,海信不仅成功超越其他竞争对手,更是在测试分数上领先国外大公司20分。自此之后,海信正式打开北京地区市场,并逐渐在市场中建立起“皮实耐用”的产品口碑。“这完全是经过硬碰硬的测试评出来的。”在回忆彼时的招标测试时,陈维强仍难掩自豪之情。


以海信为代表的国产交通信号机以此为开端,开始在国内市场逐渐替代国外品牌,而国内智能交通领域发展进入新阶段。赛文研究院发布的《2020年中国道路交通信号机市场研究》报告显示,就国内83座城市最认可的交通信号机品牌进行了调研,海信被67座城市用户选择,占总城市样本的81%,位列第一。


目前,海信治堵技术方案已经应用于147个城市。在全国39个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中,36个城市都在用海信的解决方案,占比达92%。


广阔“蓝海”未来可期


事实上,随着“新基建”写入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在官方明确其范围界定后已正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其中,智慧交通建设作为AI、云计算、5G等技术的融合点,被业内普遍认为是发展新基建的重点方向。


2021年开年,北京、深圳、上海、南京、苏州、武汉等地轮番出台相关政策,智慧城市成为下一轮区域竞争的关键词。 如北京、深圳都提出“到2025年成为全球新型智慧城市标杆”,上海则提出“2035年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为促进数字经济强省建设,浙江广东都已推进数字经济地方立法。


值此背景下,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兴起,智能交通行业与近年来又迎来许多互联网巨头入局,包括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企业“来势汹汹”,智能交通市场新一轮竞争或将愈发白热化。


对此,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主任王长君表示,交通信号控制作为城市交通智能管控的核心,要下决心由真正的交通工程专业团队(而不宜是只擅长系统集成或所谓的大数据应用等团队)做好所有道路交叉口(包括主城区和郊区)的交通渠化、配时和相位设计及协调策略设计等工作。


“在智能交通领域深耕了二十余年,海信深入扎根业务实践,积累了雄厚的经验,这是无可比拟的优势。” 海信智能交通事业本部总经理王雯雯表示,在城市级治堵这一领域,海信拥有绝对的技术和经验自信。


目前,关于信号控制场景,海信已提出了围绕拥堵、干线、行人、优先等6个主题在内的40种控制策略,可以说覆盖了城市信号控制所涉及的方方面面。海信自主研发的交通拥堵智能控制系统,能够融合海量多源数据,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进行城市级交通分析、问题诊断,并能快速精准制定治堵策略,自动生成信号控制方案。


此外,由海信交管云脑自主研发的行业首个交通领域的知识图谱应用,已可实现自动发现与诊断多种交通问题。而凭借在知识图谱等技术与应用方面的持续积累,海信参与了IEEE P2807《知识图谱架构》的制定,并主导了标准中知识建模、图谱隐私等模块的编写,这也意味着海信云脑技术或正引领国际人工智能技术发展。


“完全机器自适应还是很遥远的事情,这也是海信与其他企业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有能力将人工调优的经验和大数据的经验融合起来,并通过信号机一点点积累交通控制策略,这种经验不是短时间能积累出来的。” 王雯雯说。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