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未来网·频道

www.huwulian.com

当前位置:首页 > 频道 > 智慧城市 >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2022.01.24 09:33:27  来源: 中国旅游报   作者: 文化和旅游部财务司党支部第二党小组   字体:【
【导读】“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应紧扣以人民为中心,着力从均等化、科技化、社会化等方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的繁荣发展、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根本。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指引着新发展阶段我国文化建设的基本方向,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成为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一环。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jpg

一、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一)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演变过程


纵观建党100年的历史,我们党对于文化在国家战略中地位的认识是不断深化发展的,党的文化发展战略也随之与时俱进、日趋成熟。早在抗战时期,我们党确定了文化建设的“二为”方向。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进一步提出了“双百”方针,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文化事业体系。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提出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的文化发展战略。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把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并列为党的基本纲领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大将三位一体战略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 党的十八大又将生态文明纳入国家的总体布局,由此形成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位一体的布局。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文化经济化,世界各国的交流交融交锋日趋激烈,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将文化发展上升到国家软实力的突出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要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要把中国梦的宣传和阐释与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紧密结合起来。”习总书记还多次强调,“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就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由此可见,十八大以来党将文化建设置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愈发凸显了文化发展的极端重要性。


对于文化强国战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构想。十八大报告则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为题专门部署文化强国建设的目标任务和路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更是明确建成文化强国的具体时间表,将“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的文化战略目标纳入“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我国文化建设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二)文化强国战略下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及要求


在文化强国战略下,作为文化强国的重要建设内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新时期被赋予了多重价值和意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是保障文化民生的具体举措,是经济社会跨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时代需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也被赋予了更高的要求,一是要更加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建立有效的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二是要进一步实现从“量”到“质”的突破,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三是要实现从大众参与到品质共享,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平的文化参与机会、拓展文化“获得”途径、提供“高获得感”的文化产品与服务。


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的成就


“十三五”时期文化建设的重大成就,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强大底气。主要体现在:


一是顶层设计引领,公共文化服务政策保障体系加速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公共图书馆法》《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相继出台,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与政策基础。


二是公共文化投入加大,结构不断优化。2020年,全国文化和旅游事业费1088.26亿元,人均文化和旅游事业费77.08元,均比2012年翻了一倍多。“十三五”期间中央补助地方文化事业转移支付项目资金达240.92亿元。在加大投入规模的同时,还通过均等化为导向的文化事业费分配机制,促进区域间、城乡间、群体间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


三是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不断健全,供给方式创新发展。截至2020年底,我国共有3212个公共图书馆、5452家博物馆,分别比2012年增长136个、2383家。2020年底,全国共有群众文化机构43687个,其中,乡镇综合文化站32825个,服务群众5.6亿人次,比2012年增长1.2亿人次。此外,公共文化服务不断创新,从单一的阵地服务拓展为包含流动服务、线上线下服务、总分馆制等在内的多元服务形式。


三、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在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第二个百年目标征程中,党中央将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为2035年需要率先实现的目标。文化建设,特别是公共文化建设成为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先手棋”。只有下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这一“先手棋”,切实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才能实现文化自信,才能建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人民共同精神家园。可以说,“十四五”时期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文化基建工程,也是2035年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基础工程。“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应紧扣以人民为中心,着力从均等化、科技化、社会化等方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一是着力均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资源配置。完善中央财政文化领域的转移支付制度,着重加强对贫困地区、欠发达地区、特殊群体的转移支付力度;建立支出责任与地方财力相匹配的机制,充分发挥省级财政统筹、均衡地方的作用;强化基于服务人口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标准与服务标准,以标准化来促进均衡化,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的策略,突破起点、地域差异,通过订单式、菜单式服务平台兼顾特色。


二是着力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加强5G、区块链、云计算、VR/AR/MR、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的应用,不断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的应用场景。探索发展数字文化大众化实体体验空间,加强数字艺术、沉浸式体验等新型文化业态在公共文化场馆的应用。健全公共数字文化标准规范体系,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水平。推动线上文艺演播发展,推动国有文艺院团探索建立“线上演播,线下演出”的双轮驱动模式,拓展演艺空间,延伸演艺时间,使更多优质的舞台艺术作品“飞入寻常百姓家”。


三是着力发挥多元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能动性。正确处理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市场化的关系,坚持“小政府、大服务”,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荣誉激励等方式激发社会力量参与的内在动力,继续探索政府购买、志愿服务、捐赠资助、自建共享、合资参股等组合模式;鼓励举办全国或区域性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采购大会,建设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交易平台,促进供需对接;培育和提升社会力量的参与能力,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重点培育文化志愿者、乡贤和文化能人、非营利文化组织等主体力量,形成多元社会力量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热门推荐